查看原文
其他

全职妈妈如何做到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,同时兼顾家庭的高效运转?

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-07-20


我们这,学龄的孩子每天只有六个小时的上学时间,剩下的时间要不就送课后衔接班,要不,就需要家里有一个全职妈妈。


孩子还没到学龄的时候,周围全职妈妈也更普遍,这几年我认识了好多好多的她们,刚认识的时候最喜欢问对方的问题就是,为什么要全职?而我发现,绝大部分的人选择这个“工种”,和我一样,都是主动选择之后的结果。


我是一个很想掌控生活的人,喜欢自己独当一面,也对别人的信任度有限,有些重要的事情宁愿辛苦一点亲力亲力,也不愿意外包给别人,而育儿就是这其中的一件。


当我们第一个孩子快出生的时候,麦那时的工作非常非常地忙,我做管理咨询,也经常需要出差去见客户,一去就是几天。再加上自己家庭的原因,我的妈妈身体欠佳,我的公婆也更不会长期过来帮我们带娃。我和麦权衡之下,我就做出了辞职的决定。


五年过去了,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,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扮演这个温暖而又忙碌的角色。而稍微不同的是,我希望可以早一点将生活上的家务锁事外包出去,当家务事脱身之后,我才看到了娃和自己之间那道平衡的曙光。



我在后台经常会收到“全职妈妈”这样的关键词搜索,也经常有读者问,全职妈妈怎么去平衡陪娃、维持全家的高效运转,同时还能自我提升?这也是我一直都在琢磨的问题,而现在的我找到平衡了吗?


算是吧!


坚持更新这个公号已经一年了,这几年,我还在管理在奥兰多投资的两个度假屋,同时操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,和一切与两个孩子有关的事情,家里老人身体的问题,也在慢慢调整妈妈离世对我的沉重打击。


对我来说,全职妈妈就像是一个“工种”,工种就需要有它的职业素养,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生活状态去诠释它的性质。确实,是工作就需要有时间和精力管理,就要有绩效,也有做的好与不好之分。

文字图片来自Grant Snider



我的日程表

书名《A New Day》 作者 Ronald Heuninck


早上出门的程序:

 

6:20pm 起床喝一杯水,健身

7:00pm 健身结束,洗澡

7:15pm 把早餐做上,午餐包准备好

7:40pm 叫孩子起床,喝水

8:00pm 开始早餐,在餐桌上大家聊聊天

8:20pm 指导孩子换下睡衣,穿衣,洗漱

8:28pm 指导孩子穿外套,戴帽子,戴手套,穿鞋,背书包,出门

8:30pm 在家门口送Siggi上校车,走路或者开车送Magnus上学


自己的活动:


9:00 - 9:30am 踏进家门,倒一杯水,开始写作

9:30am - 12:00pm 写作

12:00pm - 1:00pm 在午餐时间回复公号留言,处理邮件信件、微信、电话,整理照片(按照轻重缓急处理,处理不完就先放一放)

1:00 - 3:30pm 上网络课程,看书,记笔记

3:30pm 出门接Siggi

 

放学后的活动:


3:40pm 家门口接哥哥下校车,走回家的路上玩一会儿

4:00pm 回家脱外套帽子手套,洗手,写作业(包括学校作业,中文课作业)

5:00pm 送哥哥去上兴趣班(半个小时),如果没有兴趣班,练钢琴15分钟之后就开始自己玩

5:15 - 5:30pm 开车去学校接Magnus

5:40pm Magnus 回到家,脱外套帽子手套,洗手,陪着一起玩一会儿

6:00pm 全家吃晚饭,饭桌上聊聊天

6:40pm 晚饭结束,玩一会儿

 

孩子睡前程序:

 

7:00pm 爸爸负责指导孩子上楼洗澡,刷牙,上厕所,换睡衣,我负责把家里和厨房收拾一下

7:30pm 到睡房一人选两本书,两本我读给他们听,两本他们各自读给我听

8:00pm 选第二天要穿的衣服,上厕所,熄灯睡觉


我的睡前程序:


8:30pm 在管理孩子房间秩序之余,把昨天给今天列出的任务清单过一遍,没有做完分配到晚上,再把明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

9:00pm - 11:00pm 将早上的写作收尾,没有完成的事情拖到明天再做

11:30pm 敷个面膜,和麦聊聊天,洗漱睡觉


时间管理与精力管理

文字图片来自Grant Snider


纵观我的一天,我从早上9:30到下午3:30,晚上8:30到11:00都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。8个多小时看起来挺多的。然而,效率怎么样?


坦白讲,完全高效我做不到。以前的我会把这8个小时全部放在写作上面,还有的没的做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,结果一篇文章都写不完,还耽误了家里大大小小要处理的事情,为此我陷入深深自责和焦虑。


殊不知,人在每个时间段会擅长去做不同的东西,换个脑子去处理不一样的事务,不但能让任务清单上的待办事项变少,更能用一种新的状态投入下一件事情。


与其去做时间管理,不如做精力管理。对我来说,我精力最好的时段是在早晨和晚上。因此,我把我的精力分成了几个时间段。


1: (清晨) - 起床穿上健身服和跑步鞋变成了惯性,大汗淋漓从跑步机下来去洗个澡,一天就能以最好状态的开始


2: (上午) - 精力最好的时候留给需要动脑子的事情,例如写作或者任何形式的输出,这些也是一天最重要和优先的事情


3: (中午) - 午餐的碎片时间打开社交平台和电子邮件,处理纸质信件,各种账单,或者家里大大小小的问题。我相信,绝大部分的待办事务都是可以等到中午再去处理的,任何微信脸书留言的朋友也都不会指望我秒回。


4: (下午孩子放学前) - 经常吃完午饭我就有些犯困,无法集中注意力高效思考(我不喝咖啡),因此时间就留给了任何形式的输入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输入”方法,我喜欢能够阅读文字的一切,相比声音和图像,它能更快地让我记忆和内化,我也会用记笔记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分类、整理和归纳。


5: (下午孩子放学后) - 在接送孩子,陪玩和写功课的碎片时间上,我在全情投入之余,也会见缝插针地想想下一篇文章写什么,今天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完。


6: (晚上) - 这个时段的精力每天都不一样,如果好我就会分给写作;若精力不好,我就会把今天的待办事件逐个完成,看会儿书,洗洗睡觉。


我每天的优先级是这样的:


周一:跑步,写作,家庭,学习

周二:跑步,写作,家庭,学习

周三:跑步,写作,家庭,学习

周四:跳舞,写作,家庭,学习

周五:跑步,总结和展望,写作,家庭

周六:跑步,家庭,看书,娱乐

周日:跑步,家庭,看书,娱乐


我的观念一直都是,先把重要的事情干完。运动,家庭,写作和学习对我来说是最重要而且无论如何都不能舍弃的事情,相比之下,我近乎于舍弃的东西就是做指甲,刷朋友圈和社交平台,单独和朋友约饭。

高效的方法:可升降写字台,无手机区域,任务清单


可升降写字台:


这是我的写字台,神奇之处在于它是可升降的。


伏案工作非常静止,经常一两个小时下来,身体慢慢地就窝在了凳子和桌面上,大脑和身体就会感觉混沌。精力和身体状态息息相关,其实,这就是身体给出的信号,是时候站起来舒展舒展,走一走了。


我每周都会去跳舞,连续跳两个小时,反而越跳越有活力。而选择了这样的桌子,是因为站着工作能让我更精神,精力更充沛。麦的工作台底下甚至还放了一个踏步机,这给静止的工作注入了动起来的元素,也是个不错的方法。


无手机区域:


我的抗干扰能力不好,注意力被分散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原本的工作状态。所以,工作和学习时,我会把手机放在远远的地方,或者干脆就调成静音和飞行模式。


每天叫醒我的闹钟是闹铃,因为我知道,如果用手机订闹钟,在按下闹钟之后我就会开始刷手机,一下就错过了早上去跑步的黄金时间。


在指导孩子日常穿衣洗漱时我也会把手机扔得远远的,在我看来,集中注意力去做好一件事情,比在同一个时间做多样时间高效得多。



任务清单:


我很热衷于用清单记录,无论是记录亲子游戏的清单,还是待办事项、采购家里大大小小用品的清单,我一直都秉承着传统的观念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


每天晚上我会写下第二天的待办事务,按照轻重缓急去排序。执行的时候,先做最重要的事情,直到做完才开始第二项任务,如此下去,有序的工作方式带来的是一条一条划掉清单的快感。最后,每天晚上把清单过目一下,把没有做的事情挪到第二天,这样就不会漏掉任何的待办事项了。

让孩子适应转换状态

文字图片来自Grant Snider


从我们的日程表你应该看到了,冬天出门要穿上一大堆行头,回到家要卸下一大堆行头,早上和睡前的一套程序,也要遵循先做后做的顺序,再加上上学和工作日的时间是一环扣一环的,一个环节掉了链子,整个程序就会受到影响。


在哥倆出生的这五年里,最挑战的事情之一就是(只是之一),如何让他们停止手头做的东西,从而转换状态去做下一件事情,通常这下一件也是不那么有趣的事情,好比说刷牙,洗澡,睡觉......


因为无趣,更增加了转换状态的难度。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心领,当我在认真写作的时候,麦让我去那个东西,我自然是不愿意去的,在那个当下,拿东西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呀!


况且,幼年的孩子是缺少执行力的,他们活在当下,即便对于五岁的孩子,计划和时间都是懵懵懂懂的抽象概念。


文字图片来自Grant Snider


因此,从孩子出生开始,建立稳定的作息生活规律就非常重要。


当我每天跑步,我发现自己的状态、情绪都提升了;当我每天勤笔耕,我发现自己写作的速度越来越快了;当我到哪儿都背着相机给孩子们照相,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捕捉到难得的瞬间;当给孩子培养好了生活作息规律,我发现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,给他带来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,于是他就更配合了。


举这些例子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点:在我们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,依然规律地每天地去干这件事情,慢慢地,就能体会到这件事情带来的好处,正面体验会促成日后自然而然的习惯。


当然,在培养作息规律的过程中,我还做了几件事情。


1: 用倒数和钟表


在转换状态前发出预告,带来的是合理预期和转换状态的预热。


好比还有五分钟就吃饭了,我就会到游戏房告诉他们,还有五分钟,五分钟就是长指针从5走到6,我也会订下闹钟,告知他们闹钟响了就该离开游戏房去吃饭。


利用倒数的方式结束游戏,好比说在公园荡秋千,可以说我们再来回荡十次,各自再玩一次滑梯,我们就要离开公园了;



上个月在华盛顿DC的幼教年会上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时钟,名字叫Time Timer。流逝掉的时间为白色,未来的时间为红色,通过颜色将时间从抽象过渡到具象,对于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学龄前儿童来说,这就是非常好的时间管理工具。



2: 用照片制作视觉道具 

 

///日常程序道具:


就像大人使用日历,和各式各样的列表来辅助记忆一样,上图被打印出来的照片就是孩子们的任务清单。



这是美国幼儿园就开始使用的视觉道具,准确地表达了大人的期望(例如,早上出门的一套待办程序,起床,吃早餐,刷牙,出门,走路上学)。



在这个基础上,大人的口头指导就可以慢慢淡出,因为照片提供了可以追寻的依据。



不同年龄段孩子对于道具的理解都是不同的,1岁以内的婴儿可以用实物演示(牙刷、洗脸毛巾、尿布、衣服...),2-4岁的孩子可以用真实的照片(如上图),4岁+可以用自己画的图片或者符号,5岁+有了自主读写能力之后就可以利用文字形式了。然而,还是那句真理,一张照片永远胜过千言万语 (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) 。


///首先-然后(First...Then...) 道具:

首先-然后(First...Then...) 也是美国幼儿园里使用最多的事件逻辑道具。



我们眼里再也平常不过的“洗手吃饭”,在孩子看来是需要理清顺序的,这恰恰也提醒了我, 避免用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宝宝的能力。


上图的“先洗手,再吃饭“能帮助他从玩玩具的场景转换到吃饭的状态,同时强调了为了吃饭,首选任务是洗手,然后才是吃饭。



天下的妈妈都爱唠叨,天下的孩子都嫌妈妈唠叨,而唠叨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们催了一万遍,他们也听不见。在转换状态这件事上,利用一些小技巧确实能避免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,也能让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更高效。



你的时间和精力管理方法是怎样的?

无论你是全职妈妈/半职妈妈/还是上班妈妈 

都来分享一下你当妈妈故事吧!



晨宁  2018年12月 纽约






最新文章:

给1岁+宝宝的亲子厨房活动清单

细数1-3岁玩过的蒙氏亲子游戏

细数0-1岁玩过的蒙氏亲子游戏






你加星标了吗?你我别在茫茫人海中错过了!







「 晨宁一家,住在纽约,用三年打造了一片家里的蒙特梭利乐园,哥哥Siggi(5岁),弟弟Magnus(2岁),我们喜欢自创游戏和体验生活。这里分享着我们的生活,学习,旅行,和共同成长的育儿小故事。」






微博:@儿戏国

微信公众号:儿戏国

亲子生活怎么好玩?扫我就知道啦


看看我们的故事|亲子生活 可以 艺术又科学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